时间:2022-08-27 21:08:35 | 浏览:3343
据环球网援引美媒《驱动》网站消息4月3日报道称,近期流传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资料显示。停放于莫斯科郊外库宾卡坦克博物馆的苏制“项目279”坦克业已被启动,随后在空旷场地上进行了短暂的试运行。对此美媒猜测称,此举系俄方希冀于通过这种方式,进而使得其他稀有坦克“重新复活”,至于发挥何种用途,美媒并没有说明,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上世纪50年代初,鉴于核武器在传统战争中所发挥出的巨大杀伤力,使得苏联高层及军方人士对此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有必要研制出一款在核战争条件下,能够顶着核武器的打击进行常规作战任务的主战坦克,由此“项目279核战争坦克”随之诞生。
按照苏军的设想,该坦克除沿袭苏制坦克传统特征外(低矮外形、厚重装甲等),最重要的是得具备充分的生存能力,以及极强的地形适应及通过能力。
“核战坦克”的设计工作由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基洛夫工厂承担,总设计师是L.特洛亚诺夫,研制工作在1956~1959年完成,在1959年~1960年初,基洛夫工厂共生产出四辆“核战坦克”的样车,进行了各种条件下的国家级测试,并顺利通过了有关条款规定,按照后续进程,该型坦克极有可能批量生产及进入苏联陆军列装服役。
但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以及该坦克的自身缺陷,如结构复杂、造价高昂、可靠性差、运营及维护成本较高等,被叫停了。其中一辆样车被送往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成为该馆的藏品和镇馆之宝,供各国参观者游览观赏,直至于近期被再次启动。
“项目279”重型坦克,车长10.32米、宽3.4米、高2.47米、车组乘员共4人,总体布置如下,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车长及炮长位于火炮右侧、装填手则分布于火炮左侧。
火力系统方面,该坦克装备有一门60倍口径的M65型130毫米线膛炮,身管长7.8米、装备有炮膛抽烟装置及多孔格栅式炮口制退器,以此抵消该炮在发射时所产生的巨大后坐力。配合炮塔内部的半自动装弹机,使得该炮的最大射速达到了7~8发/分钟,远胜同时期美制产品(T-28重型坦克最大射速仅为4发/分钟)。
该炮适配弹种由破甲弹、穿甲弹、榴弹等组成,弹药基数40发,其中穿甲弹和榴弹携带数量为34发,破甲弹仅携带6枚(主要原因是线膛炮发射破甲弹的威力一般)。使用穿甲弹时,该炮可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28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245毫米厚的钢装甲。使用破甲弹时,破甲厚度可达300毫米均质钢装甲(60°倾角),足以击穿当时各国制式现役坦克的主装甲,因而火力惊人,不容小觑。在火炮右侧,还安设有一挺KPVT型14.5毫米并列机枪,弹药基数800发。
动力系统上,该型坦克装备一台功率达1000马力的2DG8-M型X型16缸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罕见地采用了液力机械式变速箱,而非此前的机械式变速箱,可谓是一项重大进步。因而使得该坦克的最大公路速度达到了55千米/小时(还有说法称其为50千米/小时),平均越野速度为35千米/小时,但在最大行程上而言,其指标就有些不够看,仅有区区300千米而已。
279型坦克最大的特征,便是均匀分布于车体下方的四条履带,在开发初期,设计人员曾提出采用7对负重轮的想法,但随后遭到集体否决,转而采用6对负重轮,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强该型坦克的地形通过能力,四条履带均匀分布,使得地面压力更均,在冰雪及松软地带还能保持较为良好的机动性,而这一点也在后续的测试过程中得到了验证。缺点则是结构较为复杂,给维护保养增添不少难度。
该坦克采用了极为先进的液气悬挂装置,其直观好处便是在核武器所产生的冲击波来袭时,可以将坦克姿态调整到最低,所发挥的作用与四带履带相同,由此可见苏联高层对该型坦克的生存能力是何等重视。
防护系统上,该型坦克也是当时的一绝,从外观上而言,炮塔呈卵圆形,车体则呈椭圆形,两者均为装甲钢铸造件,只不过前者采用整体铸造方式,后者采用大件铸造方式而已。该型坦克车体首上甲板厚度达192毫米,倾角为60°、车体侧面的装甲厚度达182毫米,倾角为45°、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10毫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如此之厚的侧装甲,使得该型坦克侧面防护力提升的同时,更增强了车体的整体刚度。
圆润的外形加上较小的侧面投影面积,使得其更有能力抵御来袭的核武器冲击波,在核武器冲击波来袭时不易被掀翻。当然,防护性能的突出的同时,其弊端也不容忽视,那便是形如“飞碟状”的车体加工难度较大,且车体空间也较为狭窄拥挤,利用率极低。
再来看美媒的有关报道,该文章专栏作家在文末总结称,俄方此举可能想借助“恢复工作状态”的这型坦克,以此达到“复活”其他稀有坦克的目的。这显然属于个人臆测。“项目279”重型坦克只是一款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品,它所肩负的不过是按照苏军设想的特殊使命而已。
加之该型坦克存在着多项突出缺陷,倘若真能批量生产且列装苏军,在传统战争形态下,不仅不会锦上添花,反倒会起到拖油瓶的效果。因此遭到赫鲁晓夫的否决,纵观战争形态演变及各国后来的核政策而言,赫鲁晓夫否决“核战坦克”可谓是少有的“正确决策”。
将目光放到今天,俄方就更没兴趣去鼓捣一款问世60余年的老古董,尽管它在人们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及期许,但那毕竟早已与时代脱节。
此外,该专栏作家同样提到了当下热点,即处于激烈交战中的俄乌双方,声称在俄乌战场上,俄军地面装甲作战集群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倒是实情,但随后他又提及称,俄方此举不禁让人难免想到苏联时期,因为那时的苏共高层对该型坦克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对类西方同类装备时,可以起到突破性作用。
换句话说,该专栏作家认为俄方还抱着在该型坦克上取经的想法,以此达成打破现今僵局的意图,而这种猜测同样属于该专栏作家的主观臆断。简而言之,俄方更希望该型坦克能继续成为一款藏品,供世人瞻仰,同样,重新启动它,也仅仅只是测试它的各种系统能否正常工作而已。
有人说它像烟灰缸?瞧不起谁呢?人家是美国的飞碟好不好!虽然现在只有躺在博物馆里的命了它就是差一点就让美国的飞碟梦得以成真的:VZ-9阿芙罗飞车故事的开始还真就得从飞碟讲起:那是在二战期间,盟军的飞行员们开始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就是在夜色的掩
如果不是因为科学推动了科技创新,可能人类现在的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出门靠走、取暖靠抖、通讯靠吼的阶段,哪有喝着冰镇饮料,感受空调凉意的舒爽生活。不过,虽然科学给人类发。归根究底还是得益于科学的帮助。人类为什么能在短短数百年的时间里发展得如此之快。
最近,网络上突然炒作起了美国军方公布的所谓UFO视频,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时候老美公布这事,一定有什么玄机。UFO是英文Unidentified flying obj。问题是大家要弄清什么是UFO。我们来试着梳理讨论一下。
近日,NASA在官网上公布了一张坠毁的“飞碟”照片,在介绍中表示,这个“飞碟”发现的地点是在犹他州的沙漠之中,不过,对于这个“外太空来客”,NASA却并没有表示它和外星文明有关,那么,它究竟来自哪里。
众所周知,咱们地球人制造的飞行器绝大多数都是流线型的,主要是这种形状可以有效地降低空气对飞行器的阻力。而科幻电影里的UFO,主要飞行场地是几乎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没啥阻力,所以一般都设计成飞碟形状。#数码科技趣闻#但科技发展至今,对设计人员
为什么飞碟只能是外星人专利?以现在人类的科技水平,真的做不出飞碟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飞碟的构造,以及它的制作原理。点个关注,故事开始。说起制造飞碟,就不得先从飞机说起。我们人类现有的飞机布局,分为有无尾,鸭式,常规,三翼面,以及变后掠的布局
因为深圳前段时间疫情的原因,我们的满载实测暂停了一段时间,最近终于基本稳定,而3月的销量一出,我们发现新能源微卡的销量又翻了一番,所以我们这一期拿了一款纯电微卡来做测试,这是一台颜值非常高而且硬实力也不错的车,最重要的是,它的行驶里程已经超
【卡车之家 原创】因为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扩大,国内有着非常多的轻卡品牌,而这些轻卡品牌车型也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购车选择,除了采用中庸稳重设计的车型外,国内也不乏有着科幻前卫的车型设计。提起科幻前卫的车型设计,我想有一款车型卡友们绝对
9月4日,山东二队选手韩旭在飞碟双向混合团体金牌争夺赛中。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当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射击飞碟双向混合团体赛在西安举行。山东二队夺得冠军,辽宁一队和山东一队分获亚军、季军。9月4日,山东二队选手魏宁在飞碟双向混合团体金牌争夺赛中
如果问轻卡品牌中的“新新人类”是哪个?那飞碟W5轻卡定会对号入座。凡是第一眼见到这款车的人,都会被其炫酷新潮的造型所惊艳。该车设计另辟蹊径,充满剑走偏锋的智慧。这是一款面向高端物流市场年轻卡友群体,由美国底特律圣德伯格团队设计的全新轻卡。接